北斗无人值守气象站,告别传统人工“老三样”距今3600年前,预报天气靠占卜。 春秋战国时期,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,它既能反映季节变化,又能指导农事活动,如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“夏至有风三伏热,重阳无雨一冬晴”“秋分早,霜降迟,寒露种麦正当时”等等。二十四节气成了一部万能的“四季天气预报”。 汉代,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——候风铜鸟,依据铜鸟的转动方向预测风向和风力。 《三国演义》中,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就是一个出色的天气预报员,他非常善于观察,而且经验丰富,他预测的东风甚至可以精确到哪一天、几点钟,非常厉害。 70、80年代环境艰苦,气象观测离不开人工,一支笔,一张纸,一台电报机,这些“老三样”和人工经验限制了预报的精准性和时效性。 进入新时代,随着气象卫星数量的增多,自动化气象观测技术、预报和服务等业务得到快速发展,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进一步提高。 2019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〇〇一工厂融合“北斗+自动化探测”技术,推出北斗全天候无人值守气象站。 北斗全天候无人值守气象站是指在某一地区根据需要,建设能够自动探测多个要素,无需人工干预,即可自动生成报文,全天候定时向中心站传输探测数据的气象站。 北斗全天候无人值守气象站由四部分组成: 第一、传感器,负责检测风速、风向、温度、湿度、压力、降水等气象6要素和其他; 第二、采集器,负责采集传感器数据,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数据处理; 第三、太阳能供电单元,利用监测站周围无遮挡光照强的特点,使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,并配备大容量蓄电池,确保电量稳定供应; 第四、北斗通信单元,使用北斗卫星通讯功能发送气象数据以及设备工作状态到气象机房,为生产和生活提供。 智能化、现代化、智慧化的北斗全天候无人值守气象站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,可100%覆盖西南边陲、西北边疆等地,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。 北斗全天候无人值守气象站还可以用作农作物生长检测,通过对环境要素,温度、湿度、总辐射、光合有效辐射、风速风向、土壤水分、降水等数据的收集,分析得到小环境内农作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,亦可通过多套农业气象站之间的对比,获得农作物适宜的生长环境,这对农业科研、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 除此之外还可根据需求定制梯度观测站 、温室大棚气象站、山地气候观测站、林业气象观测站、道路气象站等。 车载气象站相比固定气象站具有灵活性高、区域移动观测特点,在短期观测中,具有可拆卸、重组、随时更换观测要素等优势。该观测系统主要用于提供现场应急气象服务,例如森林火灾现场,需要使用到不断变化的风速、风向数据来做出科学的现场指挥。 船载气象观测站搭载北斗系统,不受船航行的影响,为采集到优质的数据提供保障。适用于科研用船、军事舰艇或勘测船。 |